考研内卷现象严重,官方传来消息,研究生考试可能出现2方面调整

随着家长和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向往,高等教育已逐渐走向普及化。如今本科学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考研便成了应届生毕业的最佳出路。

为了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除了出台一系列的应届生扶持政策,同时也扩大了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就连一些双非院校,也获得了招录研究生的资格。可事实上,扩招并没有缓解考研的难度,反而释放出考研好的信号,就有更多的学生纷纷投身于考研大军中。

2022研究生考试太“卷”了,部分高校已有对策

2

022年研究生考试已进行到调剂阶段,从目前的招录形势来看,内卷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教育、哲学等相对更容易的专业方向,国家线出现大幅度上涨。有考生吐槽,今年考研的国家线,即便是“孔子”来考研,都得靠调剂上岸。

过来人都劝应届生:考研当考名校,否则双非的研究生读了也白读。事实上,严重的内卷环境下,考研党只求上岸,无暇顾及高校的好坏。

湖南师范大学反而成了今年研考中的黑马,报考人数超过1万人,位居榜首。一来是因为教育专业是就业热门,二来湖南师范向来比较低调,考生都以为能捡漏上岸,没想到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面对今年国家线分数大涨的现象,部分高校已经有了对策。毕竟初试成绩只能考察学生备考是否认真,是考试型选手,未必适合搞科研。研究生复试的重要性,原则上要比初试更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复试阶段就进行了创新,其他高校研究生复试仅凭考生在面试上的表现,就一锤定音,这样难免有失偏颇,对慢热型考生不公平。

中传将率先摒弃过往的传统复试流程,增加了材料评议环节。导师可以在复试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更能选拔出真正有科研能力的学生,而绝非凭借复试的一面之缘。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状态一般,就是记忆力好,考前刷刷题背背书就能拿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些学生平时除了学习,还会拓展专业项目经验,自然会分散学习精力,在考试分数方面吃亏,但是能力并不差。而这个新方案广受好评,官方也将针对考研内卷现象做出新调整。

官方传来新消息,研究生考试可能出现2方面调整

研究生考试难度已经不亚于公务员考试了,不同的是公务员上岸后学生就可以实现就业难题,也会为家长缓解经济方面的压力。学生为了考研脱产备考2、3年后,又要读研,这期间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难免让家长难以接受。

教育部针对目前的研究生考试现状,也正在积极筹措调整方案。尽量缓解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和升学压力,以免大学生就业形式出现恶性循环。

提高推免生比例。

目前大学生考研的成本不容忽视,有些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为考研做准备,为此还会放弃不少参加学校活动和课外实践的机会。临近考试,考生还要报高价的辅导课。如果一

战没有上岸,还将面临二战三战的时间成本。无非就是想考出理想的初试成绩,拿到复试的入场券。

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初试只是参考数据而已,他们更愿意通过学生的复试表现和过往成绩选择心仪的学生。毕竟研究生培养模式类似于师徒制,比起考研党,导师更偏爱推免生。有大学教授建议扩大推免生的规模,或将能有效控制考研人数,也能降低学生的考研成本。

用申请制替代选拔制。

读过研究生的学生才知道,读研和考研完全是两码事。考研成绩第一的,未必是日后论文写得好的,也未必是实验数据最拔尖的。学生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笔试中,只能是浪费教育资源和应届生宝贵的时间。

要是学生们能够跳过初试这个步骤,直接向心仪的学校和导师提出读研申请。导师再根据学生过往的成绩和专业成就进行考核录取,或许就不会有学生在考研这个环节上蹉跎青春。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研究生考试的调整方向,虽然会极大程度降低教育成本和社会考试资源,但是研究生导师过于主观的录取原则,很难真正像高考一样,确保大部分考生被公平对待。

眼下之所以研究生考试备受推崇,是因为其学历含金量有目共睹。若考研门槛降低,自然会影响学历的含金量。因此考生不应该寄希望于降低竞争难度,难度越大含金量越高。学生还是应该踏实备考,争取早日上岸为宜。

今日话题:大家觉得如何缓解考研内卷现象更妥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