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修订版考研真题精选
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经院哲学的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该派哲学家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或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
②三个阶段
经院哲学通常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经院哲学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经院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一蹶不振。
(2)两大派别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哲学家们分成实在论和唯名论两大派别。
①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普遍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实在,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实在论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构成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阿奎那等。
②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客观上推动了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3)共同特征
①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
经院哲学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混合物,经院哲学的性质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一般说来,实在论属于正统派,唯名论属于异端,实在论属于理性主义。经院哲学以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和逻辑原理来解释和阐明基督教教义,用理性的形式来论证基督教信仰,使理性服务信仰、哲学服务于神学。
②辩证法问题的争论
经院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深厚的神学背景和信仰土壤,其争论的结果关系到基督教教义的正统性和教会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无论是实在论还是唯名论,都有部分学者把辩证法引入神学的研究,从而引发围绕辩证法问题的争论。经院哲学的论证方法是抽象而烦琐的辩证方法,12世纪后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工具,运用抽象概念和三段式推理来论证基督教教义。
③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经院哲学中的各派始终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原本希望能够调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用理性来保证信仰的时候,却从根本上承认理性的优势;将信仰置于理性的基础上,会破坏信仰的“纯洁”,威胁信仰的生存。晚期经院学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主张纯洁信仰,但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同样削弱信仰,动摇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导致信仰的危机和理性的衰落。所以,无论是实在论还是唯名论,都处于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无法自拔。
(4)影响
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经院哲学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哲学问题,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以曲折的、艰难的方式延续人类理性思维的传统。
②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经院哲学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把欧洲各野蛮民族相继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扩展文明世界的领域,为近代西方的兴盛打下基础。
③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a.奥古斯丁、阿奎那两大哲学体系至今在西方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存在于基督教哲学内部的泛神论倾向为近代哲学、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深刻的启发。
b.实在论和唯名论的长期争辩是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来源之一。经院哲学晚期出现的重视自然、重视实验的思想更是近代哲学、科学的直接先驱。
2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1)背景
①先验幻相的产生
康德认为先验理念本身不是幻相,但却被当作幻相来使用。当人们在思考某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但除范畴之外人们没有其他的判断工具。于是人们将范畴运用于理念并做出判断,产生先验幻相。
②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
a.范畴只能经验地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b.范
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先验理念变成先验幻相。
(2)概述
①内涵
“二律背反”是指“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对象时产生的先验幻相。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会产生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都不是用经验事实从正面证明自己,而是通过“归谬法”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但互相矛盾的结论各自都在逻辑上言之成理,谁也驳不倒谁,由此陷入二律背反也就是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之中。
②分类
康德按照范畴的量、质、关系、模态,列出了四个二律背反:
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
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反题:世界之中和世界之外都没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③分析
a.第一、二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和反题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涉及终极的世界整体。它既非有限的,也非无限的,既非单一的,也非复合的,是凭借任何经验都不可确定、不可知的。
b.第三、四个二律背反中,康德认为正题和反题可以同时为真。反题只能适用于现象界,在自然中一切都在因果链条中,没有自由或第一推动力的世界原因;正题只能适用于自在之物,只有出于道德实践的考虑才是正确的。
(3)哲学意义
①二律背反中的正题是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观点,代表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反题是牛顿派自然科学唯物论观点的体现,代表伊壁鸠鲁以来的经验主义传统。康德的意图是要调和双方,他所采取的关键性措施就是严格区分自在之物和现象界。
②康德的二律背反是对人类理性的一个警告,暗示理性不得超出经验的范围去认识自在之物。康德的目的在于用这种隔离的办法限制理性本身,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但由此暴露出辩证法是理性的本质属性且形式的方式无法处理辩证矛盾,必须改换立场、提高思维层次才能正面解决矛盾。
3欧洲中世纪哲学家是如何证明上帝存在的。[清华大学2015研]
答: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关注的问题。证明上帝存在主要有“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三种途径。其中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证明,托马斯·阿奎那对上帝存在进行了“托马斯五路证明”。
(1)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是一位极端实在论者,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认为共相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而且更是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客观实体。他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①推理过程
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实际中。因此,上帝存在。
②评价
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诡辩,缺乏真正的逻辑说服力。但是他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论证来证明依靠信仰获得保证的神学命题,开创了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2)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
①托马斯五路证明
a.运动
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源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被任何东西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b.因果必然性
世界上每一事物作为一个结果,必有一个原因。因而在一切“他因”事物的尽头必有一个“自因”的存在者,同时又构成了万物存在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
c.可能与必然性
既然世界上一切个别的存在物都是偶然和可能的,它就必须以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为其终极的根据,否则就总会有某个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也就不会有现今的任何事物了。而这是与事实相矛盾的,所以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上帝。
d.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他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其次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e.自然的秩序性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许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必定外在于这些无生物,因为只有生物才能有内在目的。为这些无生物制定目的、并使整个世界具有一种合目的性的,必为一个最高智慧,这个最高的智慧就是上帝。
②评价
阿奎那的五路证明中预设了两条先验的原则:
a.由果溯因的系列必须终止于某一点,无限上溯不可能存在。
b.逻辑上的终止点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这两条原则本身无法证明,只能付诸信仰。因此,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仍然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