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考研专业盘点,只有不到1%的人能够上岸

??2021年,谁还不会来两句“内卷”?近日,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正式开始。

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而根据今年两会《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的说明,2021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为110.7万人,这意味着在377万考生之中大约有29.36%的人能够成功上岸,总体上岸率不足1/3。

“所以,我究竟能不能考上?”

相较于高考,研究生考试具有更强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上岸难度也有所不同。而报录比作为衡量上岸难度最直观的指标,可以为回答“能不能考上”这个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氢考研整理了27所高校

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录取情况并统一以录取率的形式展示: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整体的录取比例都在29.36%以下,而部分热门高校的录取比例则在10%上下徘徊。

不过,各大高校对于报录比的公布方式有所差异,部分高校的统计结果并不包含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一些高校还将推免生的情况纳入了统计,也有高校将同一专业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合并计算,这种操作使得实际统考录取率低于其公布的数据。

例如华中地区某985高校(武汉大学)就在报录数据末尾处说明“报考数与录取数均包含推免数”。而这样的数据并不能十分直观地展示学校专业的报考难度。

而更尴尬的是,不少高校已有多年未公开其报录数据。比如北京大学已有8年未公开其报录数据,而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有至少3年未公开报录数据。考生们只能将小道消息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可以说,不少高校在公布报录比数据这件事上做得并不够慷慨。

这些专业,太难了

虽然无法了解到每所学校的报录数据,但我们依旧能够从高校目前公开的数据得出不少结论。我们在整理了27所高校的报录情况之后发现,最卷专业top10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会计、金融、新闻与传播、工商管理、设计学、企业管理、法律(法学/非法学)。

比如,东南大学2021年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353人参加考试,仅有17人通过统考的方式录取,整体录取率不足5%,意味着每100人参加考试,就有超过95个人最终成为“炮灰”。

同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36人参加考试,最终统考录取2人,总录取率仅为0.85%。

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外,其余专业都或多或少偏向人文社科,虽然这些专业跨考门槛不高,但跨考难度却不小。

而华东地区某211高校人文社科相关专业的竞争状况就是最好的印证:法律(非法学)专业更是凭借大于1100的报考人数以及不足60的录取人数让其余1000多人注定无法一志愿上岸。同样竞争激烈的还有新闻传播学相关的专业,总体的录取比例都在3.5%以下。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对于热门高校而言,几乎每一个专业都是热门专业。

2021年,同济大学有67个专业报考录取比例小于10%,暨南大学更是有60个专业录取比例低于10%;2020年浙江大学有53个专业的录取比例小于10%。

与这种极低录取比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尴尬情况。2021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土木水利、水声工程、生物与医药等几个专业就存在录取人数大于一志愿报考人数,同时双一流名校的部分专业还存在一志愿无人报考的情况,这意味着学校最终需要通过调剂来避免招不到人的尴尬状况。

难,不只是报录比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另一边是推免比例继续提升。9月28号,保研话题登上热搜,想必广大考研党的内心也并不好受。而此前,多所学校与地区宣布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在招生数量并没有大规模提升的情况下,这样的变动意味着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留给统考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南京大学2022年进一步扩大接收推免直博生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

或许有人觉得,就算一志愿无法上岸,还可以选择调剂。然而对于不少热门专业而言,调剂的最低分早已超过了调剂院校的一志愿分数线……

不出意外,2022年,依旧会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落榜,一定有人会重振旗鼓,拍拍身上的泥土再次投身紧张的复习;也定会有人彻底断了考研的念想,寻求新的出路。

他们的处境更应被关注。